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語言

訂閱電子通訊

相關文章:疫情後的自殺事件與家長的支持

 

學童心理健康挑戰:疫情後的自殺事件與家長的支持

作者: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學校社會工作部助理主任幹事何煒禧

 

         疫情過去,大家都期盼生活能夠回復往日光 彩;豈料在迎來喜報之前,映入眼簾的卻是一個接一個的學童自殺事件。筆者曾參與前線學校社工研討會,我們發現近年疫情加上移民潮的「連環拳」,確實對學童的歸屬感和能力感造成不少傷害,包括令學童未能建立有效人際支援網絡,復課後要追趕學業進度亦甚為艱辛。以上種種都會令學童產生無能力感,並反映在學童的精神狀態上。

 

       當學校、朋友等支柱都未能穩固時,家庭就顯得更為重要。作為家長,可以如何為孩子提供支援呢?以下三個錦囊,有助增加子女對家庭的歸屬感,讓子女感受到家庭的關愛:

 

1.開放溝通

       家長想要成為子女的避風港,首先要讓子女願意進入你的港口,因此建立一個開放的溝通環境十分重要。俗語說「三年一個代溝」,子女與父母之間的代溝也肯定多於三個,大家之間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無疑有所差異。子女分享他的經歷時,或會有不符合家長看法的地方,若家長馬上指出問題,進入「說教模式」,久而久之子女自然也不願再分享,更遑論與你傾訴煩惱。因此與子女溝通時,應該先待子女分享後再作出正面的回應,其後才再提出你的意見,與子女討論。切記不要變成一面倒的說教!

 

2.細心聆聽

       許多家長也能做到第一步——傾聽子女的說話,卻未做到真正的聆聽。聆聽並不只是張開耳朵等別人把話說完,也不是一邊聽一邊想著其他事情,而是用耳朵、眼睛聆聽對方表達的語言、動作、表情和情緒。子女分享的除了一些事件外,更包含了他對事件的情緒。若你在子女分享後,只是把子女的煩惱一笑置之,或否定子女的情緒或做法,例如說「哦,咁好小事啫,你唔洗咁嬲喎」,原意可能希望鼓勵子女看開一點,不用介懷,但子女的角度卻是父母未能理解感受,感受不到與父母的連結,減低歸屬感。

 

3.多加讚賞

       讚賞教育可使人提升能力感,令人得以承受各種挫折與失敗。日常多加讚賞,可提升子女的心理質素,改善精神健康。可是華人傳統較為含羞,較少直接讚賞子女,即使對外讚賞也會謙虛地補上孩子的缺點,使成效減半。筆者曾經接觸一對母子的個案,他們的關係既親密卻又充滿衝突;該名母親面對其他家長對兒子的稱讚時,總會像辯論般說出兒子的缺點。從兒子的角度,母親總是向外宣揚他的缺點,令他心懷芥蒂。及後母親發現問題並作出改善,關係終於好轉。除了在表現卓越的地方給予讚賞,也可以讚賞子女沒有令事情惡化。例如子女的成績沒進步也沒退步,你可讚賞他沒有鬆懈退步,能維持成績,這些正面的話語除了鼓勵他繼續努力,更重要是肯定他的付出和成果,這樣他們的能力感才能提升。


       學童的心理健康並非只能依靠學校的支援,家庭也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每間學校的職員可能只能陪伴學童數年,但家人卻是一輩子的。家人成為子女的堅強後盾,將會是支撐他精神健康的最大支柱,對於預防自殺事件至關重要。

 

原文刊於:

《Oh!爸媽》:學童心理健康挑戰 疫情後的自殺事件與家長的支持(2024.02.02)

 

   返回心聆有伴「青年精神健康服務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