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訂閱電子通訊

「復課前後──『香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網絡使用習慣』」調查

26-06-2022

「復課前後──『香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網絡使用習慣』」調查

 

逾三成學生出現嚴重至中度情緒困擾 與上網時間成正比
 
近九成受訪者願意減少上網換取與親友相處時間
 
 
受到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港中小學校均須轉上網課或提早放暑假,青少年被困家中,對心理健康與網絡使用習慣有何影響?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佐敦會所(下稱青年會)在今年5月進行問卷調查,共訪問了1,184位小五至中三學生。調查發現受訪學生在第五波疫情前和特別假期期間 ,有逾七成學生每日在學習用途外的上網時間超過2小時,且逾三成學生出現嚴重至中度情緒困擾。而上網時間較長的學生,其精神健康亦見較差。有約九成受訪學生表示願意放棄上網時間,以換取與家人和朋輩相處。青年會建議父母多花時間陪伴子女,同時鼓勵子女參與社區活動,擴闊朋友圈子,促進身心靈健康。
 
「復課前後──『香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網絡使用習慣』」調查由青年會佐敦會所策劃,目的是了解第五波新冠疫情期間青少年心理健康與上網的關係,從而協助父母對子女、以及青少年自身覺察上網習慣與其精神狀態。同時,就持續反覆疫情下的青少年成長需要,提供更合適的社會服務,以及為家長及青少年提出建議。調查結果於今日(6月26日)公佈,主要結果如下:
 
學生上網時間增加 逾三成人有嚴重或中度情緒困擾
 
在第五波疫情特別假期期間,受訪學生在學習用途以外的上網時間普遍增加。第五波疫情前,花6小時以上使用互聯網的受訪學生只有20.2%,但在特別假期期間,則上升到26.7%;相反,花2小時以下上網的受訪學生則由27.4%下降至21.5%。
 
在復課前後 ,分別有20.7%及14.7%的受訪學生出現嚴重及中度情緒困擾。經數據分析及比較後,發現上網時間較長的學生,精神健康狀況亦較差:上網2小時或以下、2小時至6小時及6小時以上受訪學生的精神健康狀況分數分別為20.4、21.6及24.6(分數較高代表精神健康狀況較差,見以下凱斯勒心理困擾量表(K10))。然而,就只有17.7%受訪學生認為網絡使用為其心理困擾因素之一。此外,調查結果顯示在15項壓力來源當中,學業壓力被最多(59%)受訪學生選擇為令他們感到心理困擾的因素。
 

 

有88.8%的受訪學生願意減少在特別假期期間的上網消閒時間,以換取與家人相處,當中願意減少1小時或以上的受訪學生,佔63.7%。而近六成的學生表示若父母擁有溫柔、支持、共同話題、幽默等條件,會更願意減少上網消閒時間以換取和家人相處。其中「溫柔」及「支持」為青少年最期望父母擁有的特質,分別有58.2%及56.7%。另一方面,有90.5%的受訪學生願意減少上網消閒時間,以換取與朋輩相處。
 
助青少年抒發情緒壓力 家長及校方應重視「精神健康抗體」
 
就調查結果,青年會佐敦會所施文欣協調幹事表示,青少年在復課前後心理困擾程度較平常大,除了學業壓力外,疫情以來的社交不足與憂慮亦是令青少年感到困擾的主因。施文欣解釋:「青少年過往與同學透過日復日的實體相處,能夠加深彼此認識。但過去兩年大部分時間都是上網課,甚或新入學適應班都以網課進行,同學間的接觸和認識不多,回復實體上課後,少不免感到社交壓力。」
 
青年會輔導組助理主任幹事、心理輔導員馬慶民指出,研究發現上網時間較長的學生,精神健康狀況亦較差,而多個外國研究亦顯示過多使用社交媒體更容易讓人產生不開心、沮喪和妒忌等負面情緒。馬慶民補充:「大部分青少年期望可透過上網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壓力,雖然他們可以短暫避開壓力,但長遠而言往往使情緒變得更差。不過他強調上網並非洪水猛獸,只是要適可而止。如子女過度上網,父母亦不應一味責罵,而要關心背後的原因。」
 
 
施文欣建議,學校和家長在復課前後,除了關心青少年的學業情況外,亦宜給予適當情緒支援,避免青少年同一時間面對過多壓力,導致悲劇發生,故此本會提出以下「精神健康抗體」予家長及校方參考:
 
 
「精神健康抗體」成分
 
A. 以溫柔和支持建立家庭承托
家庭生活是青少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亦是為青少年遮風擋雨的避風港。疫情下,面對成長困惑的青少年有更多地方需要適應,包括課業、校園生活、社交圈子等。我們鼓勵家長關心子女學業之餘,在工餘時相約子女進行共同感興趣的活動,一方面放鬆心情,另一方面與子女傾談近況,建立親和互信的關係,好讓子女遇有壓力時,有適當的管道疏導情緒,信任父母會有足夠承托力和支持。
 
家長難免著緊子女課業情況,建議家長宜注意表達的方式和態度,避免成為子女的另一壓力來源。家長可利用情感形式的提問和鼓勵,讓子女感受到關心,如:「你今日上學開心嗎?」、「你今天一整天都在上課和做功課,一定有點累吧。」
 
 
B. 以積極態度設定個人目標
協助青少年建立明確的目標,讓他們清楚知道自己的方向,即使遇上困難,仍會以正面思考來面對,找出方法迎接挑戰,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加強學習讓自己成長。
 
相反,若青少年對人生缺乏方向,或未能積極思考及面對困難或挑戰,甚至因為欠缺能力感和信心,而逃避問題、屢感挫敗。不少研究都發現生活滿足感或抗逆力低的青少年,可能會沉迷網絡世界以尋求他們需要的成功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每個人的潛能均有所不同,只要切合自己的需要和興趣,如藝術、運動、義務工作等等,也可以達到發展個人的目標,從中建立個人自信;即使面對更大的困局,都會有足夠的信心去面對。
 
 
C. 以陽光、運動保持身心靈健康
運動是有效讓人舒緩壓力、忘記困擾的方法。大部分運動更可協助青少年人提昇團隊精神,與同儕建立健康的社交生活。青少年也可選擇進行跑步、游泳等以個人為主的運動,關注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況。
 
同時,青少年專注運動有助於培養出「活在當下」的態度,有效建立目標、滿足感和成功感。運動訓練是人生的縮影,青少年在運動下學習經歷有如人生中的挑戰。
 
 
D. 在新常態下維持適當社交生活
建議青少年不論是上網課、返回校園或假期時,仍要保持一定社交。現時不同青少年中心或學校都會舉辦多元化課外活動,讓青少年擴闊視野。而在社工的陪伴和介入下,青少年能夠更認識自己,察覺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情緒感受,預防心理困擾。
 
此外,學校在青少年精神健康議題上擔當重要角色,故建議學校宜多與區內青少年中心合作,共同建構多角度的支援網絡,例如共同舉辦復課適應活動,以玩樂性質、同學互相認識為主,減低青少年的社交和學業壓力。同時,社工可發掘有需要的青少年,作出跟進。
 
學生個案(一):無法外出 中三生疫情間寄情上網
就讀中三的阿魏熱衷於挑戰新事物,除了是學校紅十字會領袖之外,閒時還會打籃球、看書、彈結他和打爵士鼓等,平常除了周末外,甚少會上網打機。然而在第五波疫情期間,他養成了每天都打機、看網片的習慣,周末時更會由下午玩到晚上,「我住在唐樓劏房,那段時間無法外出,家中空間不大且隔音不好,不論是做運動或是彈結他都有困難;而且當時要在家中上網課,每天起床就會開電腦,自然就會開始打機。」他坦言已經在家待到悶,如果有外出的機會,他非常願意放棄上網的時間以換取與親友遊玩。事實上在疫情高峰過後,他上網打機的時間已經減少許多。
 
阿魏與媽媽關係融洽,在特別假期期間不但沒有多了爭執,反而很高興二人擁有更多相處的時間。他指媽媽經常關心和陪伴自己,自己亦願意與她分享心事,二人之所以如此親密,他指也許是因為他自幼與媽媽聊天的時候,媽媽總是細心聆聽,並給予建議,不會讓他感到只是單向交流。不過他身邊也有朋友與父母關係較差,他寄語希望與子女打好關係的家長:「不要將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子女身上,現在的學生在疫情下經常面對課程調動、停課復課,已經有很沉重的學業壓力,比起正常上課時一定沒發揮得那麼好。父母亦要對子女打機的情況有一定的諒解,不要強迫他們、又打又罵,要好好溝通,雙方一起商量定下一個目標、時間表。」
 
學生個案(二):長時間無見朋友同學 網課天堂變地獄
小五生思思在疫情期間同樣花了更多時間上網打機,「幾點睡覺就打到幾點。」不但過度打機,她在上網課時也經常分心,偷偷看網片。對思思而言,轉上網課的初期簡直是天堂,可以不用開視像上網課,任意打機上網,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天堂漸漸變成地獄,「之後就越來越悶,超級想回到學校上課,可以親身見到同學,一起聊天、打機。現在簡直想日日返學!」幸而,當時她透過參與青年會的網上小組,可以跟同齡的小朋友一起遊玩,疫情期間才不至於那麼無聊,也找到打機以外的活動、興趣。
 
雖然思思在特別假期期間留在家的時間增加,但與父母相處的機會卻沒有增多。「媽媽見到我打機,有時會說一兩句,但也很少管我。爸爸一向都不理我。他們很少找我聊天,跟他們聊不聊天都一樣。」雖然思思語氣輕鬆,但仍難掩失落。她指父母經常都要外出上班,即使在第五波疫情期間也沒有留在家中照顧他們三兄妹,她希望父母可以關心他們多點,對他們更加溫柔。
 
 
學生個案(三):父母循循善誘與主動協助 中三生成功走出網絡沉迷
同樣熱愛運動的中三學生阿南是足球校隊的成員,平常只花兩、三個小時上網,但早前在第五波疫情期間,卻逐漸沉迷網絡:「每天起床第一件就是開電腦,直到睡前才會關機。基本上空餘時間就會打機,每天花最少七小時在網絡遊戲上。」網絡遊戲雖然為阿南帶來成功感及滿足感,但亦為他的身體帶來負擔。因為沉迷打機,他縮短睡眠時間,每天越來越疲累;亦因為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經常腰酸背痛,雙眼亦時常因為乾澀而疼痛,即使用眼藥水也沒有改善。
 
不過在父母的循循善誘下,阿南的情況逐漸得到改善:「父母經常會主動關心我,見到我整天打機搞垮身體,亦有耐心向我解釋當中的壞處,叫我要適可而止,不要過度沉迷。他們亦會主動帶我外出散步、跑步,以減少我打機的時間。」但阿南坦言有時亦會因為爸爸語氣過重而感到鬱悶:「父母與子女談話時,時常不由分說地否定子女的能力或行為,身邊也有些朋友會因為父母的否定而認定自己失敗。」他希望父母說話前可多考慮子女的感受,平日多些鼓勵,不要吝嗇讚美。
 
 
發佈會照片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提出以下「精神健康抗體」予家長及校方參考,包括以溫柔和支持建立家庭承托、以積極態度設定個人目標、以陽光運動保持身心靈健康及在新常態下維持適當社交生活。(左起: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助理主任幹事吳培謙、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協調幹事施文欣、以及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心理輔導員馬慶民)
 

歡迎傳媒到此連結下載刊登發佈會其他照片: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kX9jKhZelJXIkIj4IdGzME_4-hRlak4M

 
關於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是全球基督教青年會運動的一員,又為一建基香港之基督教服務組織,本著「非以役人,乃役於人」之基督精神,聯合同道,推廣天國,致力倡導及培育青年肩負社會責任、關懷祖國、放眼世界;並通過多元化服務、全人發展、對弱群之承擔及推動從個人至社會修和;努力建設一個文明、有愛心的香港。詳情請瀏覽:www.ymca.org.hk
 
傳媒查詢
機構傳訊及市場拓展科
電話:2783 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