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訂閱電子通訊

【家好】夫婦情緒決定孩子命運

14-10-2019

【家好】深宵青少年心聲

夫婦情緒,決定孩子命運

情緒猶如一個循環系統,無論健康正面或負面的情緒,同樣會影響家中眾人,甚至可以影響兒女的一生。正所謂「三歲定八十」,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特質,與其幼年的經歷有極大關係。

 

互為影響的情緒

有一對夫婦,自孩子出世後,太太轉為全職媽媽,丈夫專心工作,為家庭生計打拼。每當丈夫放工回來,太太渴望得到丈夫的慰問;相反,工作一整天的丈夫回家只想休息,單單看電視、玩下手機,讓腦筋放鬆,而內心孤單的太太,看到丈夫只顧玩樂,頓時對產生怨氣。

另一方面,身為家庭支柱的丈夫因收入不高,故對上司的要求十分著緊,儘管要超時、加班、額外的工作也在所不辭;丈夫長時間工作,令太太內心感到更加孤單,惟丈夫不但未有處理太太的情感需要,反而愈來愈延遲回家的時間,把時間投放工作之中。媽媽內心的感覺無法疏理下,只有對着女兒投訴丈夫的不是、訴說內心的苦澀,甚至女兒成為了傳聲筒;吸收了大量媽媽的負面情緒的女兒,對媽媽一切要求照單全收,更收藏內心的感覺和需要,不斷怪責自己,情緒行為也出現問題。

另一個家庭,太太自孩子出世後,除了工作外,焦點便放在孩子之上。這位「雙職媽媽」因日間忙於工作,內心感到對兒女很大虧欠感,故對他們千依百順,長年累月兼顧工作和管教子女,令精神陷入崩潰的邊緣,也無暇關顧丈夫的需要。另一邊廂,丈夫看見兒女欺負太太而感到不忿,同時自己在太太內心的地位日減,內心酸溜溜之同時,又要說服自己不應該「呷醋」。對太太充滿愛意、不斷忍讓的丈夫,其內在情緒日益俱增,惟在難以啟齒、但又按捺不住的情況下,不自覺地向孩子大發雷霆,惟太太看見丈夫對孩子的傷害,便對孩子更多關注,兼認定丈夫情緒上有問題,對丈夫的需要更不以為然。孩子生活在父母情緒的拉扯中,內心並不好受,惟父母沒有察覺,孩子也不懂表達,在家庭不時出現爆炸性的行為。情緒就是這樣,一個人影響一個人,再影響子女,形成了家庭中的情緒流動循環。

 

了解情緒反應

如何停止不健康的情緒在家中循環流動?必先要了解自己的情緒。情緒是對一件事的反應,這些反應可能是失眠、沒有食慾、腹瀉、非理性的想法等等。在缺乏情緒教育成長下,很少人會察覺身體的反應或想法,也可能是情緒反應的一種,從前父母也只會對自己說﹕「咁少事都驚」、「餓就食多點東西啦」,「肚痛,帶你去睇醫生吧」。同時,我們也習慣了要「捱過」身體或情緒反應,深信幾日後便會痊癒,奈何情緒愈抑壓,引發的爆炸性、對自己的傷害性會愈強烈,有時父母不為意之下,把一連串不健康的情緒壓抑或投射到家人身上,這些幼年的經歷會一直影響他們的價值觀、處事的方法,甚至自我形象。

 

表達感覺與需要

夫婦之間,有些人當有情緒反應時,傾向認定對方是問題的根源;亦有些人會傾向先怪罪自己,認為自己是無用、自私、想法太負面,彼此形成了一個負向的情緒流動循環。然而,其實每個人都有情緒,沒有誰對誰錯,每一個情緒都很有意思,背後都承載着自己的經歷、價值觀與需要,愈覺察便不會視自己的行為反應是理所當然,有時,的確有需要嘗試不卑不亢地表達內在的感覺與需要,例如一句「我很累,有時忽略了你的感受」、「我內心很不安,好害怕自己一個」、「我感到酸溜溜,你一句很重視我,已是最好的安慰」,彼此之間,都應付上表達情緒需要的責任。

 

尋找抒發情緒的方法

有些情況,夫婦之間亦會因不想對方擔心、不想被對方莫視,又或曾經因表達過程而感到受傷,甚至相信這樣會破壞關係。姑勿論對方如何,但自己仍要尋找方法幫助自己抒發情緒,每個人都有權去善待自己,照顧自己,懂得照顧自己,都是給兒女良好的榜樣。

本會輔導組準備了一系列關注自身情緒以及與情緒受困者對談的小錦囊,有興趣的朋友可按此了解。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輔導組助理主任幹事馬慶民先生